梅艷芳逝世已十一年了,年來有不少紀念梅艷芳的文集、畫集出版過,這本於今年書展推出的《最後的蔓珠莎華:梅艷芳的演藝人生》絕不遲來,因為它做到了趣味與深入兼而有之。
此書由李展鵬與卓男編/撰,前半採訪問紀錄形式,後半邀各屆人士撰文悼念。文化評論人李展鵬畢業於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系,是英國Sussex大學傳媒與文化研究博士,現任教於澳門大學傳播系。卓男畢業於浸會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,曾任電影雜誌編輯,著有《李小龍Bruce Lee My Brother──李振輝回憶錄》,編有《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特刊》、《童星.同戲──五六十年代香港電影童星》等,現職節目策劃。李展鵬與卓男就梅艷芳各方面訪問了黎小田、倫永亮、關錦鵬、許鞍華、許冠文、許志安、鄭裕玲、陳友、劉天蘭…,受訪學者及評論人有吳俊雄、李照興、鄭政恒…;撰文悼念的有張五常、李碧華、陶傑、張敏儀、吳靄儀、黃霑等。
本來,年來對於梅艷芳的生平、風格、貢獻與意義已有很多討論,似乎「乜都講晒」了,可是,讀此書有無數新資料、新觀察、新角度,是新新發現,令人感到新鮮,視野給拓闊了,思維給擦亮了,十分難得。此外,各界對梅艷芳的懷念與憶述都真摯坦誠,充滿感情。《最後的蔓珠莎華》集感性、學術、觀察、分析、感情與趣味於一書,是十分超卓的普及文化討論著作。
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者及評論人撰稿:
由不同作者從不同角度討論梅艷芳,例如從性別、流行文化、明星研究、九七政治、身份認同及香港電影發展等不同議題切入。
-隨書收錄
梅艷芳逝世當年,各屆人士紛紛
李展鵬()
文化評論人,畢業,,亦為《新生代》雜誌總編輯、《澳門日報》及《力報》專欄作者,並為內地、香港、台灣的評論網站撰文,著有《在世界邊緣遇見澳門》等。
卓男
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。曾任《電影雙周刊》編輯、《香港電影》助理總編輯。多年來參與編輯、資料搜集、宣傳、統籌及策劃等與電影有關的工作。 編輯書籍包括《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特刊》、《童星.同戲──五六十年代香港電影童星》等。著有《李小龍Bruce Lee My Brother──李振輝回憶錄》。現職節目策劃。
二○一三年是梅艷芳逝世十周年。十年以來,從坊間、傳媒到學術界對梅艷芳的討論,早已超出對一個已故巨星的純粹懷念。不少人指出,梅艷芳的形象、音樂與電影的代表性,標誌了香港一個可一不可再的精彩時代,是港式流行文化及香港人身份認同不可或缺的部份。
在音樂方面,梅艷芳歌路縱橫,形象百變;她有「東方麥當娜」之稱,同時大量改編日本歌曲,又翻唱國語老歌,但在挪用其他地方的元素之同時,梅艷芳卻建立個人風格──那是香港混雜文化的代表。在當過多屆歌后、唱片銷量及演唱會均破紀錄的背後,梅艷芳身上銘刻了香港文化。
電影方面,除了曾是影后、香港片酬最高的女星外,她也是少有遊走不同電影類型而都獲得肯定的香港女演員:文藝片《胭脂扣》、喜劇《審死官》、動作片《東方三俠》都非常成功。這跟她舞台上的百變形象有關,也跟當時香港的外向型文化特質關係甚大。
《最後的蔓珠莎華:梅艷芳的演藝人生》 《最後的蔓珠莎華:梅艷芳的演藝人生》 《最後的蔓珠莎華:梅艷芳的演藝人生》
#####
星島日報, 2014
[ #音樂 ]